最新资讯
|
我与人民日报
|
各界祝贺
|
历史上的人民日报
|
70年版面集萃
|
老照片
习近平致信祝贺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贺信全文
习近平与人民日报——深情跨越半个世纪的往事
图解:习近平的《人民日报》情缘
党报社长、总编辑祝贺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
初心·坚守·跨越——人民日报记者眼中的70年
领导人与人民日报,一字一句总关情
做习近平新闻思想的坚定实践者
6月15日,人民日报迎来创刊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人民日报社全体干部职工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弘扬光荣传统 勇立时代潮头 忠实履职尽责
离退休职工代表:铭记党报人责任和担当
青年编辑记者代表:党报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读者座谈会发言摘编
我们的人民日报,70年正青春
毛泽东与人民日报:
两次为人民日报题写报头
邓小平谈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国家报纸
江泽民谈人民日报:
担子格外重、责任格外大
胡锦涛谈人民日报:
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队伍
习近平谈人民日报:
“中流砥柱”和“定海神针”
人民日报迁入北平后在王府井大街
1948年,刚转入人民日报社的同志
1949年刚进入北平的人民日报校对科夜班工作场面
外国驻京记者在人民日报参加植树活动
发喜报庆祝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老式印刷机
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微视频:党的喉舌 人民的知音
谢谢你,一路同行
致梦想与初心
畅想——未来的人民日报
为人民日报唱响生日歌!
老报人送祝福
人民日报记者寄语
听听领导人的党报故事
从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看人民日报70年
今天的人民日报,为我出了“号外”
今天你是这样的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全媒体矩阵报两会
人民日报新媒体矩阵聚焦十九大
人民日报原国际部副主任温宪:我在人民日报的四十年
我是1974年3月进入人民日报,当时报社还在王府井117号,我还不到20岁。四十年来,人民日报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我来报社的时候,人民日报还是铅字印刷,每天早上报纸编辑完之后,纸样通过飞机的航班送到全国各地的印点去印刷,所以很多地方都看不到当天的人民日报。现在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是电子照排、卫星传版,人民日报也变成了有众多子报子刊和新媒体的现代化的媒体机构。
70年来,人民日报风雨兼程,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历史。人民日报一直与我们整个中国国家的发展变化密切联系。多年驻外的经历也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也使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非常自信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详细】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颜世贵:要对得起记者这个称号
我当年到报社的时候,人民日报创刊还不到20年,一晃今年70周年了。我在人民日报这一辈子其实很简单,就是当记者,没有其他的。我是人民日报培养起来的。我可以这样说,我的血液融化在这个大院里。我是在人民日报大院里成长,也是在这个大院里变老的。
70年来,对我来讲,我认为记者首先是个事业。我在人民日报待了一辈子,我对人民日报的感情确实不一样的。我的一切都是人民日报给的。另外,我觉得当人民日报记者很光荣,你要珍惜这个身份,什么原因呢?作为人民日报记者,你可以做好多的事,为群众、为党做好多的事。
【详细】
人民日报主任编辑肖潘潘:忙碌而快乐的夜班新闻人
我是2005年8月来到人民日报工作的,到今年正好是13年,这13年,我一直在夜班,一个月要上两个星期的夜班,平均下来一年有200多个夜班。虽然每天和大家的作息颠倒,但是很快乐,因为是为党报工作。
现在媒体融合时代已经来临,我们作为党报新闻工作者如何判断,如何作为,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话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做了一些思考,总结起来思考有两方面,一是从“事件”到“见势”。还有一点是从“事情”到“事理”。卢新宁副总编辑曾经对评论部的同志说过,评论关注点要“从事情到舆情”,既关注那些有热度、有代表性的事件,也要关注到不同群体对事件的认识、看法和情绪。
【详细】
人民日报微博主编徐丹:用新媒体续写光荣与梦想
我以前在总编室工作,报纸的生产周期是24小时,但微博是论分论秒。我们现在为了工作都下载了很多客户端,而且都打开推送,大家知道新媒体之间的竞争甚至只是几分钟、几秒钟的差距。别看时间是几秒钟,但是传播效果会差很多,甚至是量级上的差别。
还有一方面是把关和防差错的压力比较大,对比传统媒体报纸,在报纸上有校对、一读、编辑,整个流程很完善。但是在微博上,发稿、审稿的流程相对扁平化,速度非常快,这样难免犯错误的概率会大。经常一条微博发出去,有一个标点的错误,网友就秒截图。这方面压力也是挺大。另外还有创新的压力,大家都知道,微博每天都在发,但是网友对于新的题材、新的表达方式也有一个审美疲劳。
【详细】
人民日报总编室部务委员李舸:用镜头记录中国
我是觉得自己和人民日报还是很有缘分的。从1990年进入人民日报实习开始,就没有再离开。实际上这么多年回顾下来,我觉得人民日报真的是培养了我,也锻炼了我。
其实我们都感到很荣幸,能够跟随报社走到了70年。面临改革开放40年这样一个历史节点,能看到新闻媒体的发展,能看到我们所处的媒体的变化,都是非常高兴的。跟年轻的朋友,尤其是新来的编辑记者们,我觉得其实有一个观点要共勉——要把新闻媒体当做自己的事业,把它当成自己人生规划的一个起点,认真地走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这是非常重要的。
【详细】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袁鹰:初心与坚守
我是1953年调来的,我那个时候在上海解放日报。因为到北京工作,而且能够到中央党报工作,我是很兴奋的。昨天听你们说要来,我想了一下,已经66年了,我来的那一年不多33岁,现在已经95岁了,大部分时间都在这里。
我觉得“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听起来好象是很普通的一句话,但是真正做起来,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想老百姓之所想,把人民的喜怒哀乐都挂在心上,作为办报纸,时时刻刻都要想到不是那么简单,不光是一句口号。报社70年了,我希望至少从领导,大家还是要记住这句话,人民日报应该永远为人民服务,时时刻刻想到做得够不够,还应该做到哪些。
【详细】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刘振祥:影像见证奋进与辉煌
我是1948年到人民日报工作的,那时候人民日报在平山里庄。那个年代人民日报很艰苦,由于条件限制,没有摄影记者,只有文字记者。1949年12月15号人民日报到北京,那时候叫北平。到北京以后,人民日报接收了国民党的《华北日报》,地址就在王府井。
在庆祝70周年的时候,作为一个报社的不年轻的老朋友来说,我想说两句话,一是两个不要忘记,一个不要忘记战争年代为中国的新闻事业为办好人民日报牺牲了很多同志,所以在庆祝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他们,忘记了他们,就忘记了人民日报的这段历史,记住了他们,是对他们最好的慰问。第二个不要忘记,就是人民日报从山里走出来,有很优良的革命传统,那个时候的领导和群众关系非常好,大家都互称同志,在一块儿吃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非常的好,这个气氛,当然一直保持到现在。
【详细】
人民日报陈特安、宦翔:重大国际新闻报道背后的故事
陈特安:做好重大外交活动的新闻报道,需要注意的是,对重大外交活动的所有报道,无论是消息、图片、通讯、特写、述评,还是社论,前后方都要重重把关,都要突出展现这场重大外交活动的主旨精神,导向正确,分寸拿捏到位,新闻事实、数据准确无误。
宦翔:近年来我们国际部乃至驻外记者都积极地参与到媒体融合的大潮之中。与人民日报两微两端,微博微信、中英文客户端,以及中央厨房,还有人民网等媒体都保持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和联动。在视频制作和直播方面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和下了很大的力气。
【详细】
人民日报于宁、姜赟:占领舆论高地 为改革鼓与呼
于宁:在评论部干了17年。那个时候80年代初,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过还不久,当时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热火朝天的,所以那个时候受到的感染,受到的鼓舞还是非常大的。特别在评论部有这些老领导带着我们,所以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是接受了很多锻炼,丰富了自己的阅历,向老同志也学习了很多,受益匪浅。对于影响以后十几年的工作乃至一生影响都是非常大的。
姜赟:正如于总所说,他进人民日报的时候我才出生,其实在我们父辈那一代人,对人民日报都是非常尊敬的,可以说有一种人民日报的情结,所以当时听说我到了人民日报,大家都替我高兴和自豪。说实话因为我当时读非新闻非中文专业,能够进人民日报也是得益于总编室开始招收其他专业的学生,所以那个时候我才能进到总编室。
【详细】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江绍高:做时代风云的记录者
我当时进来的时候,确实感觉到从一个县里的通讯干事到人民日报从事编辑工作,这是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我因为来自农村,所以我从农村组编辑做起,当时编稿件、写评论,我对自己说,我到这儿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自己要有这样一个信念,就是要用心学习。
第二点,你做什么工作都要任劳任怨。因为来自基层,编辑也还是要学习的。我当时的领导就告诉我说,你多跟老钟请教,多跟他学习,所以我很多事情,会向他请教。这种请教是很具体的,不是泛泛的跟你谈一些东西,而是拿着这篇稿件问,你有什么看法,他有什么看法,让他们来告诉你。
【详细】
人民日报原国际部副主任
温宪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颜世贵
人民日报主任编辑
肖潘潘
人民日报微博主编
徐丹
人民日报总编室部务委员
李舸
人民日报文艺部原主任
袁鹰
人民日报高级记者
刘振祥
人民日报国际部
陈特安 宦翔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于宁
人民日报评论部 姜赟
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
江绍高
李肇星与《人民日报》的不解之缘
李雪健:我和《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是我一生的朋友”
李维康:梨园春秋,与报同行
“了解中国的最佳渠道”
巴西总统
特梅尔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总统
索隆拜·热恩别科夫
乌拉圭总统
塔瓦雷·巴斯克斯
韩国国会议长丁世均祝贺《人民日报》创…
委内瑞拉制宪大会主席、“我们是委内瑞…
泰国公主诗琳通祝贺《人民日报》创刊7…
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外交部长埃·阿布德…
俄共总书记久加诺夫祝贺《人民日报》创…
柬埔寨王国公主、参议员诺罗敦·阿伦拉…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祝贺《人民日报》创刊…
巴西共产党主席卢恰娜·桑托斯祝贺《人…
老挝自然资源与环境部部长宋马奔舍那家…
前老挝外交部官员宋朋·奔舍那祝贺《人…
韩国北方经济合作委员会委员长宋永吉祝…
韩国首尔市长朴元淳祝贺《人民日报》创…
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祝贺《人民日报》…
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祝贺《人民日报》创…
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祝贺《人民日报》创…
日中友好议员联盟干事长近藤昭一祝贺《…
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名誉会长榊原定征祝…
日本前参议长、日中友好会馆会长江田五…
日本前众议长、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
日本继承与发展村山谈话会理事长藤田高…
日本立宪民主党最高顾问海江田万里祝贺…
日本国民民主党代表玉木雄一郎祝贺《人…
日本自由党党首小泽一郎祝贺《人民日报…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祝贺《人民日报》…
世界银行行长金墉祝贺《人民日报》创刊…
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祝贺《人民日报…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祝贺《人民…
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祝贺《人…
前联合国秘书长、博鳌论坛理事长潘基文…
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罗…
联合国粮农组织副总干事玛丽亚·海伦娜…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博科娃祝贺《…
非盟委员会副主席夸第祝贺《人民日报》…
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小组主席德瓦祝贺《人…
欧洲议会欧中友好小组秘书长盖琳祝贺《…
日本前驻华大使、日中友好协会会长丹羽…
新日本住铁董事长、日中经济协会会长宗…
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秘书长李钟宪祝贺…
中国驻西班牙大使吕凡祝贺《人民日报》…
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祝贺《人民日报》创…
中国驻意大利大使李瑞宇祝贺《人民日报…
中国驻捷克大使马克卿祝贺《人民日报》…
中国驻波兰大使刘光源祝贺《人民日报》…
中国驻埃及大使宋爱国祝贺《人民日报》…
中国驻韩国大使邱国洪祝贺《人民日报》…
中国驻日本大使程永华祝贺《人民日报》…
越共中央委员、人民报总编辑顺友祝贺《…
朝鲜劳动党中央宣传鼓动部第一副部长兼…
西班牙《世界报》社长弗朗西斯科·罗塞…
西班牙外国记者协会祝贺《人民日报》创…
埃菲社社长何塞·安东尼奥·维拉祝贺《…
金字塔报社长,埃及记者协会主席萨拉玛…
墨西哥通讯社社长Alejandro …
韩国记者协会会长郑圭晟祝贺《人民日报…
韩国亚洲记者协会创立会长李相起祝贺《…
韩国中央日报ptpt9长洪锡炫祝贺《人民日…
韩国《东亚日报》社长金载昊祝贺《人民…
韩国MBC电视台社长崔承浩祝贺《人民…
韩国《每日经济新闻》会长张大焕祝贺《…
《朝日新闻》前驻华记者、人民日报海外…
韩国KBS电视台社长梁乘东祝贺《人民…
日本外国记者中心理事长赤阪清隆祝贺《…
韩联社及韩联社TV社长赵成富祝贺《人…
日本丽泽大学客座教授三潴正道祝贺《人…
日本中国大奖娱乐官网交流协会长黑井千次祝贺《…
奥地利知名对华友好人士卡明斯基教授祝…
巴西中国问题专家卡洛斯·塔瓦雷斯祝贺…
韩国济州“思索之苑”苑长成范永祝贺《…
南方报业集团党委书记
刘红兵
天津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
王奕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
管洪
江西日报社社长王晖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党组书记、社长张宗云
辽宁日报社社长、总编辑丁宗皓
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陕西日报社社长…
舟山日报社党委书记、舟山日报社社长石…
淄博日报社总编辑孙廷国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万群
淮北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张士锋
沈阳日报社社长程谟刚
杭报集团党委书记、社长董悦
四川日报报业集团董事长傅思泉
合肥报业传媒集团党委书记、社长甄奎
贵阳日报社社长戴建伟
酒泉日报社社长王新成
商丘日报社社长刘道明
温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方立明
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杨建
伊春日报社党组书记、社长吕守民
济南时报总编辑赵治国
泰安日报社社长戴冰
闽西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朱廷彬
萧山日报社长、总编辑张剑秋
深圳晚报总编辑丁时照
湖州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沈振建
甘肃张掖日报社副总编辑陈文宝
衡阳日报社副社长周卫国
来自海外华文媒体的祝福
人民日报里庄时期:组织机构、版面沿革及发行事务
人民日报如何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是1949年8月1日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升格而来的。而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则是由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和晋察冀中央局机关报《晋察冀日报》合并而成,并于1948年6月15日创刊。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是晋冀鲁豫和晋察冀两大解放区合并的成果之一。
这可能是人民日报史上唯一一张全员合影
人民日报里庄时期:毛泽东"三篇雄文退五师"
四个"记者团"与一个"培训班"的故事
2017年5月5日
C919大型客机首飞成功
2016年8月16日
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
2015年10月5日
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4年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
2010年5月1日
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
2003年10月16日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999年12月20日
中葡两国政府澳门政权交接仪式
1997年7月1日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举行
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在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连载一)
在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连载二)
在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连载三)
在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连载四)
在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连载五)
在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连载六)
在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连载七)
在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连载八)
在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连载九)
在战火中诞生的党中央机关报(连载十)
人民日报里庄旧址二三事
新中国第一张彩色报纸《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国内记者站机构编制的变迁
《人民日报》八种版别称谓的介绍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印刷厂的组建与迁徙
《人民日报》北平版和《北平解放报》
人民日报报系的历史沿革
印厂劳模的故事
《人民日报》创刊前后人员组成
回眸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与红旗渠
多学些党报的历史知识
难忘的"活版车间"
王府井51号
前辈艰辛创业的写照
忆王府井时期的文体生活
二十四间房
我印象中的《人民日报》,高端而不失亲民,大气而不无灵巧,稳重而不乏创意。这里蕴藏着最优质而丰富的教学资源,真是琳琅满目啊,值得好好利用。
——朱华贤
在《人民日报》的陪伴下,这些年来,我阅读美好的文章,以引领自身;写作美好的文章,以记录践行。如果每一个读者都以智慧的文字对照反思,如果每一个作者都以真诚的行动落实心声,世界将更精彩,未来会更美好。
——朱永新
我知道每天读《人民日报》给了我很大的帮助,理想的成绩得益于对《人民日报》日积月累的学习。我一直觉得《人民日报》代表着最真实的、最权威的、最有力量的声音。
——梁萌萌
每一次读人民日报尤其是文艺版,我都能深切感受到《人民日报》的高度和深度,给予我精神陶养。时至今日,年已九旬的我依然手握《人民日报》,这既是对我一路成长的追忆,也寄托着我对《人民日报》美好未来的一种希冀。
——莫测
我一直坚持每天阅读《人民日报》。它影响着我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亦师亦友,并将陪伴终生。日月如梭,物换星移,往事已矣,但对我的影响不会消失,那些人那些事在心底不会被时间抹去。这张报纸七十岁了,作为一个忠实的读者,我会更加仔细地阅读,并向身边其他年轻人介绍,让更多人成为这张报纸的忠实读者。
——魏凯
今年是《人民日报》创刊七十周年,它是在解放战争的硝烟和迎接新中国成立的炮声中诞生的报纸。它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时代记录者、见证者和推动者。几十年来,我之所以对《人民日报》常存感动、感激,长期订阅,天天阅读,不仅是因为“大地”滋润催放了我心中的文学花蕾和真情表达,更重要的是,我从这个明亮宽敞的窗口,可以瞭望世界风云的急剧变幻,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缩影,听到时代前进的铿锵足音,看到当代中国的现实斑斓和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
——谭仲池
已有
名网友
祝人民日报生日快乐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8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标题文字标题文字标题
人民领袖习近平:将"人民"刻在新时代答卷上